欢迎来到内蒙古通辽汇智众创基地/通辽市科技创业信息服务平台!

种地小伙儿马背上的致富经

发布时间:2015/1/26 8:47:07    阅读:

 

种地小伙儿马背上的致富经

 

□文/图 本报特约记者 左志宇

    到张成武家马厩参观的时候,他没在家。张成武的父亲说,他去找马了。过了十几分钟,他气喘吁吁地回来了,手里牵着一匹高头大马。

    35岁的张成武是奈曼旗六号农场五分场的一个农家小伙儿,除了种几亩薄地,还有个特别嗜好——养马,养马也让他家的收入水涨船高。

    农民发家的渠道多种多样,不是在庄稼地里大展拳脚,就是做小本买卖弄出名堂,张成武偏偏对养马情有独钟。

“为什么养马?”

“本身就喜欢,也愿意骑马。”

一句喜欢,张成武就在养马上倾注了20年的心血。

    “1995年养本地马,主要是打肉、卖驹子。几百块钱一匹,最高1000多块钱,啥价都有,也不太值钱。最多的时候有六、七匹。”张成武说,他2004年卖了五匹本地马,才挣了12000多块钱。

    养本地马投入不少,收入不多。2010年,养了十几年马的张成武把注意力转移到了“高大上”的品种马身上。“我以养半血马为主,都是上等的母马和名马杂交的品种。种马像苏高血、三河马和顿河马,都是比较知名的。”

    “现在养马主要看哪种马下驹好,能值钱。拿好的母马和种马改良,生出的马就是半血马,血统也优良。”马厩里,张成武边介绍,边在一匹四个蹄子雪白的马身上细细摩挲。半血马因为有了高贵的“身份”,可用于比赛或观赏,不仅卖的时候价格上涨,用途也从“幕后”到了“台前”。

    从养食用的马到养用于观赏的马,张成武花了不少精力。说话间,张成武递过一张卡片,卡片上清楚地记录着马的饮食搭配:白蹄——马料1.5缸、豆粕1勺、小桶饮水。黄马、紫鬃——马料3缸、白桶饮水。黑马、半血、大个子——马料3缸(其中大个子少许、黑马1/3)、红桶饮水。马驹——马料3缸、豆粕2勺、绿桶饮水……“一点也不能含糊,必须精心,吃好了才长得壮实,卖的时候价也能提上去。”张成武说。

    “有一回一匹母马不吃料,趴着也不动,以为是肠梗阻。半夜11点多打车把兽医接来,连夜打了4瓶吊瓶,第四瓶打完的时候一检查碰到了马的伤口,最后确诊是被踢伤了。”在张成武照顾下,整整一个星期,这匹马才康复。

    一旁的六号农场五分场书记马树斌抢过话茬:“五分场120户人家,有23户养马。这些户里,数张成武养得好。”

    马长到十一个月或十二个月,张成武就该出手卖马了。“一次一匹带着半血马驹的母马卖了2.2万元,两个马驹分别卖出2.5万和1.97万元的好价钱。”

    “有新疆、青海、甘肃的客户上门,他们眼界宽广不差钱,公马能骑,母马能下驹,收了之后再卖到马场。”以前卖马只要客商瞅着马的膘情好,价格又合适就成交,因为品质和技术含量没有品种马高。自打养了品种马,张成武养马的学问也与日俱增。“来的都是行家,选马看血统,看蹄腿、前肩、后胯、鬃尾的厚度等,非常细致严格,有时候还得牵出来溜溜。”

    “养品种马,配种是最大问题。费用高是一方面,还得找专门配种的地方。以后就想买种马,自己给马配种,不用往外地跑。有了好种马,不夸张地说在家坐着就能挣钱。”谈到今后的设想,张成武说的干脆利落。